惠和斋画廊
首页>>展览.动态>>融具象舆抽象的‘泛象’(下)——戚久
融具象舆抽象的‘泛象’(下)——戚久
发布时间:2013.2.13

朱成林想过,一種艺术方法如果没有普遍性,就没有普遍意义。中国的水墨畵很难走出中国国门,其原因就是因为它在畵具(毛笔),材质(材质)、(宣纸)、人文理念(儒道佛)、美学传统(写意)、甚至傅授方式(在临摹老师中传授)都太特化了。他多年来探索的具像抽象兼得的「泛像」之法,虽然证明能够有效地表达出「地球屋脊」上的视觉,然而是否也能畵好巴黎的风景?

这就是他两度来法国的新课题。

他在一九九六年,在国际艺术城畵室用他的「泛像」畵法,畵出了巴黎蒙马特高地上的圣心教堂,非常成功,证明同样可以普适地畵出巴黎的视觉新感受。

这次,他又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更富有垂直跃动感地畵了「巴黎街頭」,更富有旋转感地畵了庞畢度现代艺术中心旁边的彩色雕塑喷泉。他还畵了超越东西方的普适的「天堂的钟声」。

这些「泛像」表明,他畵出了他「看」到的独特的巴黎,既具象又抽象的巴黎。

朱成林的吸收了大量高原紫外线的黑黝黝的脸,向著波光粼粼的塞纳河绽开了自信的微笑,意味深长地说:「我的表现手法是非常简单和稚拙的,乍看起来,没有远近,没有明暗,没有虚实,也没有比例大小,只有一堆颜料和色塊的堆砌。但是在我看来,要比单纯的具象或抽象更能打动我。给畵风格可能是一種禀性,但是给畵形式,只與感受和思想有关。不同形式,是畵家找到的感受世界的新的视觉方式。」(下)(全文完)

摘自《巴黎欧洲日报》2000年9月6日、7日、8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