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钧
一言以蔽之,我觉得可以用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分析诗词的著名论断来概括朱成林的油画,这个说法就是:“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朱成林无可置疑是一位响当当的、油画界的造境者。
吸引我们观赏者眼球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朱成林油画的布局空间。中国传统的画论对构图空间有着特别的讲究,总的一个经验就是在画面上留出空白,书法理论上把这种空间布局形象地比喻为“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而朱成林的画面空间布局,与国画和西方油画都有着一个很大的区别。通常情况下,国画和油画都有着画面空间上极为确定的位置关系和方向指示,也就是说一幅画有上下左右的关系,而且在画面的边缘处理上,尤其是国画,常常用巧妙的画面边缘处理,将有限的画面空间引向无限的空间。可是在朱成林的画面构成上,他的画面空间是没有边界的、没有边缘的,尽管出于艺术形制上的考虑,他给画面加上了边框,可是我们仍旧在他的画面上找不到确定的空间边界,甚至那种位置关系也可能是模糊的。为便于了解朱成林在空间处理上的无边界性,我们不妨做个试验。一幅国画和油画如果山顶位于山脚、山脚又位于山顶的位置,那么任何一个人都会指出这幅画放颠倒了。可是如果不是朱成林先生事先在他的画幅下面标注上了作品的名称,或者签上了他的姓名,进而有了方位的指示,那么他十有八九的作品,都可能被人们颠倒着放置或观看。这也就是说,我们会在他的画面上有一种空间方向和位置的迷失感。这个特点再加上他的画面向四面八方漫溢的无边界性,让他具有了独一无二的形式风格。就我个人的理解来说,我觉得朱成林先生的这两个特点,显示出这样一种审美哲学:他从来都不拘禁大自然的物象,更不会拘禁他内心涌动的美感,他让它们以自身无以伦比的宏阔空间与无法界限的心性自由,展示出高原大地和人心的博大境界。不错,他的画细腻中带着粗放,粗放中又不失细腻,可它们一点儿也不小气,它是一种大气魄、大胸襟,是一种以灵性的尊严达成的一种博大的抒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每一幅画面,呈现出一种罕见的开放性空间,只要一位观看者一直凝视着他的画面,数秒之后,人为加在画面上的边框就会消失,代之而来的是那油彩的漫溢,油彩的扩张,油彩的弥天盖地。奇妙的是,虽然他的每一幅画面都画“满”了,可是我们不觉得滞闷,也不会觉得失去了想象的空间,而是在他貌似挤在一处的色彩里,松散地留出了宽裕的空间,正像自然物象那样本身会透气,本身就有着疏密有致的和谐布局,就像看密密挨挨的树叶、花朵,其实各有各的空间。再说玄虚一点,就像在微观世界里,在显微镜的观照下,一切物质都有着精微的结构和空隙,正是精微的结构和空隙,使大地上从大到小的事物,绽放出一种慑人心魄的永恒魅力,这仿佛是造物主的一个机密。凡是能造就伟大艺术和发现万物、人心之美者,都是一个秘密和美的窥破者。朱成林先生在画架前用心灵和精神化就的颜色与高原大地密语的那些时刻,一定不止一次地窥见了造物之秘和永恒之美,他也一定在那些个时刻狂醉得不知如何是好,欢悦得好像化入了那样一种无以言说的大美当中,这个意思用典雅的语句来表述,正是庄子在《逍遥游》里所说的一种天地情怀:“磅礴万物以为一”。(完)
2013-5-23于卧尝斋
联系地址:西宁市长江路5号青海日报社